当前所在位置: 呼伦贝尔多娇旅行社有限公司 > 旅游百科 > 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族瑟宾节

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族瑟宾节

发布时间:2019-01-17 20:13 作者:多娇旅游文章来源:呼伦贝尔多娇旅行社 阅读人气: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瑟宾”节,鄂温克猎人都聚。会进行庆祝活动,各部落男女老少都宋参加,由部落酋长主持。纯朴的猎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巴伊安奈"神,还举行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猎人们继续跳舞,欢乐到第二天黎明。

呼伦贝尔鄂温克瑟宾节

历史渊源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生活在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结合部,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瑟宾节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据悉,目前传统的瑟宾节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游戏、野餐酒宴、篝火晚会等,其风俗原始古朴、独具特色。

据史料记载,以游猎为生的鄂温克人祖先,在每次猎到熊这种猛兽后,都要唱歌跳舞庆贺三天,这就是最初的瑟宾节的雏形。但熊这种猛兽并不能轻易捕到,因此早期的瑟宾节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内容也因“熊祭祀”而显得比较单一。后来由于熊数量的急剧减少,鄂温克人开始捕猎貂、鹿等动物,瑟宾节也由熊祭祀慢慢过渡到了对山神的祭祀。瑟宾节的祭祀、狂欢内容也不断丰富,逐渐增加了如模仿动物、飞禽的歌舞表演,狩猎、采集生产的劳动竞技游戏,以及源自取暖狂欢的篝火舞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瑟宾节其宗教色彩日渐淡化,逐渐演变为部落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族

节日活动

瑟宾节的活动从祭祀开始。祭祀一般由家族、部落头领或部落的萨满主持,在山神牌位或敖包前供奉鹿、牛、羊、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祭祀仪式后,反映鄂温克族民族风貌的歌舞与竞技活动相继展开。在此期间,传统舞蹈鲁日给勒、即兴填词的民歌表演扎恩达勒和赛马、射箭、摔跤等一系列传统节目一一上演,直到“风情野餐”开始才会宣告结束。在“风情野餐”上,晚辈要向长辈敬献马奶酒,老人则会给孩子们分发吉祥礼物。野餐酒宴将持续到篝火晚会开始,篝火晚会是瑟宾节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节日的高潮。家族或部落里的男女老少,乘着酒兴,围着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极尽狂欢,直到次日黎明,才会尽兴而归。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族

传承价值

鄂温克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是生活在大森林的鄂温克猎民。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结合部,历史上,生活在森林中以打猎为生的鄂温克人,生活条件极其严酷,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处在悲哀和痛苦中,于是,他们努力创造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民族的集会中互相鼓励,他们围着篝火欢歌起舞,于是就有了“瑟宾节”这样的狂欢节。 古时候的瑟宾节,鄂温克猎人都会聚会进行庆祝活动,各部落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酋长主持。纯朴的猎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巴伊安奈”神,还举行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猎人们继续跳舞,直到第二天黎明。

在十六世纪时,鄂温克人中兴起了“萨满教”,认为“萨满”是“通神者”,可以驱逐病人的邪恶鬼魂。萨满教普及到了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从此,鄂温克人开始信仰萨满教,以图腾为特征的“瑟宾节”也曾一度失传。但从1994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恢复了一些民间节日,其中瑟宾节在每年6月18日举行,“彩虹”歌为鄂温克族瑟宾节节日歌。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族射箭

传承保护

在16世纪时,鄂温克人中兴起了“萨满教”,认为“萨满”是“通神者”,可以驱逐病人的邪恶鬼魂。萨满教普及到了各“乌力楞”(氏族),每个氏族都有了自己的“萨满”,从此鄂温克人开始信仰萨满教,以图腾为特征的“瑟宾节”也随之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复了鄂温克族族称,废除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别称,鄂温克族实现了族称的统一。经国务院批准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同时,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温克族分别成立了9个民族乡。1984年12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根据鄂温克族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广泛征求了对鄂温克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意见,在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瑟宾”为鄂温克族节日名称,节日时间定为每年的6月18日,暂定“彩虹”歌为鄂温克族节日歌,并号召鄂温克族聚居的旗、民族乡(苏木、民族村、嘎查)的干部和群众届时开展节日活动。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族活动